——古代孔雀绿釉瓷器鉴定要点之三

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没有一个不喜欢瓷器的。其实有很多大漏就在您身边,遗憾地与您擦身而过。他们与您错过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二点:一是太贵,不敢碰。这些年来,古瓷器被电视和网络炒作得价格上了天,很多人都觉得凭着自己的辛苦钱是绝对买不起的。其实大家到各地的古玩城看一看就知道,经营者大多是来自农村的草根阶层,他们给出的价格也很草根,基本上是有钱赚就卖了。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炒作最严重的就是明清官窑,不少高古瓷和民窑器价格并不高,应该还是有很多人玩的起的。比如说我们今天所要讲的这只宋代的瓶子,是我去年在古玩城花了11000元淘到的,这属于稀有精美的品种,价格稍微贵贵一点,品相差一点的千把块甚至几百块都能买到。二是很难学,看不懂。我在学习古瓷器鉴定的过程中,也走了不少的弯路。刚开始和其他学瓷的朋友一样,从晚清和民国的瓷器入手,看了很久也没有分辨出新老来。后来,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悟了一个道理:看瓷如看人。比如说晚清民国瓷像一个六岁大的孩子,而我们建国后所烧造的瓷器如一个五岁大的孩子,从外貌上要分辨五六岁孩子的年龄是困难的,但是他们如果和一个60岁的老人站在一起,你立马就能够分辨出来,这个60岁的老人就犹如我们上面谈的高古瓷。所以,从高古瓷开始学习瓷器鉴定,您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学无止境,我也还在学习过程中,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共同进步。言归正传,下面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这只宋代孔雀绿釉瓶子的鉴定相关知识,请给予批评指正。

在前面的两篇内容当中,我们已经知道,孔雀绿釉创烧于北宋年间的磁州窑。北宋灭亡时,大量的窑工南迁,其中有一部分来到了吉州永和镇,迅速促进了吉州窑的发展,使吉州窑进入了鼎盛期。

根据冯先铭先生《中国陶瓷》记载,吉州窑始创于五代时期。入宋以后吉州窑有极大的发展,北宋时期主要仿制景德镇窑的青白瓷。南宋为吉州窑的大发展时期,烧制的品种有黑釉、酱釉、青釉、白釉和绿釉等品种。所出土的绿釉陶枕、绿釉印花鱼纹、缠枝菊花纹小碗,有烧制工艺来说,具有北方磁州窑特征。磁州窑观台遗址大量烧制此类低温铅釉陶瓷,其制作过程均属两次烧成,先烧生坯,然后拣选正品上釉,在经低温烘烤而成。

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著称,其独创的“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和“玳瑁天目”饮誉中外。洒釉、虎皮天目等也是吉州窑的标志性品种。绿釉的烧制并不多,像这样的孔雀绿釉就更为稀少。绿釉瓷属于低温铅釉。主要器型有盆、枕、碗、盏、碟、长颈瓶、壶、三足炉、器盖和建筑饰物等,以枕为多。胎质粗松。主要纹样有弦纹、蕉叶、乳钉、缠枝牡丹和水波纹等,均系釉下刻画或压印。瓷枕以北部各窑堆积发现最多,这类瓷枕在江西修水、临川和丰城等地均有发现。

现在我们手头的这只瓶子,从底足和胎釉来看,一定出自南方窑口,可以直接排除北方磁州窑生产的可能性。我的判断是,出产于磁州窑系,具体的窑口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南宋吉州窑孔雀绿釉婴戏牡丹纹直口胆瓶鉴定要点如下:

1.胎底粗松,胎土含沙。从修足来看,是慢轮修足,可见大量不规整的旋痕,底足中心见淡淡的火石红。



2.釉水较厚,釉色不均,介于蓝和绿之间,又成老化明显,呈果冻胶状。右下划花流畅,绝无拖泥带水,可见当时的工匠技法娴熟。




3.此瓶裂纹细密,手摸翘起发麻,最为难得的是,在纹片的开裂处,出现了大量的白色析盐,如点点白霜覆盖在瓷器的釉面上。

4.肉眼基本不见气泡,用40倍的放大镜观察,釉面下大小气泡分布疏朗,釉面通透,可看见胎体上黑色的杂质。釉表面的白色析盐,经放大后成晶体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