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伟:

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

陕西师范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毕业,1983年10月参加工作,长期从事美术创作,教学辅导工作,历任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美术部创作辅导干部。陕西省文化厅美术专干。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副馆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党组成员。兼任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陕西长安画派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美协艺委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陕西国画院特聘画师,陕西中美油画院副院长。陕西油画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民间艺术促进会副会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鉴定委员。陕西省美术展览评委,担任第9届,第10届,第11届全国美展陕西展区的组织评选工作,和第3届到第8届群星奖的美术评选工作。并在多所院校兼职任教。

主要作品;

作品《回娘家》获在日本举办的国际富士美术展览优秀作品奖,

作品《无题》参加奥地利维也纳现代艺术展。

作品《老宅,灵崖,陕北印象》应邀参加马来西亚国际艺术博览会。

作品《门神》被选送全国(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作品《对火》获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第八届美术群星奖,

作品《老城旧事》入选全国(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作品《惊蛰》获中国美协〈全国纪念5.23讲话发表6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

作品《大树》获中国美协等主办的全国纪念建党80周年美术展览二等奖。

作品《郊外》入选全国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作品《祥云》中宣部宣传部,文化厅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十四界中国人口文化奖美术类优秀奖

作品《高山流水》参加中国美协等主办的(烛光笔华)全国美术展览

作品(激越三秦)获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美术一等奖

作品《亲王本生》获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美术家协会等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展览特别奖

作品《祥云》获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主办的陕西迎奥运美术作品展览特别奖

作品《乡俗》获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主办的陕西宣传文化系统美术作品展览荣誉奖。

作品《村口》获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美术家协会等主办的省级美术类社团联展铜奖

近30年来,绘画作品多次到俄罗斯,奥地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地展出,共获省级以上奖相50多次,并有20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我的绘画刘奇伟

绘画在人们的心灵当中如果还应起重要作用的话,必须要有一批艺术家,以他们的心灵和努力,重新使绘画回到表达人类的感情和心灵活动的这样一个过程之中。

在近年的追求中,我摒弃了绘画的商品化、流行化因素,强调了绘画的意味性和绘画的本质特征,我寻求绘画的永恒性以及自我内心的真实表现,并且使绘画努力具有更强的精神力量。我所创作的部分国画作品,把它们作为对现实价值失落现象的一种回应。也是对现代社会现实中所缺失的一种补偿,我在这些作品中寻找绘画的持久存在与人性的精神,选择并实践一种持久精练的绘画语言方式。或许当我们的肉身被沉重物质的欲望裹挟着渐行渐远之时,是时侯停下脚步,等一等滞后的灵魂了。

艺术是不分时代、国界的,是某种超越了个人,象征和代表着人类共同情感和精神样式的东西,因而睿智的心灵总会跨越时空的藩篱而汇聚。我在最直接的和严格的视觉形式中重新寻求精神的升华,我的艺术并不是为第一眼的观赏而准备的,我厌倦了现实中虚假美丽的再现。这注定是孤独的,并有心理准备。

重温那些饱蘸艺术家深刻思辨的优秀之作。或许有助于我们走出精神的萎靡和困顿。在绘画中走入我们理想的世界。不断解放的形势和内容,不断建立的新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现实互补着的稳定不变的一致性,那就是在感性上表达自我幻想,在理性上追问本质,对绘画有着科学般的追求真理的态度,在追问形式表现本质中也追问着人和这世界的本质。

艺术创作的动因由客体的再现摹写发展为主体意志的表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倾轧与桎梏的敏锐认识,对人类生存的异化状况的批判性考察的不遗余力,对现实扭曲的修正,彰显着画家对身处时代及其生命体验的深刻体悟。正如美国学者威廉.巴雷特在《非理性的人》一书中所精辟指出的:“一个时代通过其宗教及其社会形态揭示自己。但是,可能对时代揭示得最深刻或至少是最清晰的却是这个时代的艺术。”

2005年于西安

对刘奇伟来说,画什么画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达心中的情感。他坚持认为,用什么画材画画,就跟用什么工具吃饭一样,中国的筷子和西洋的刀叉,重要的都是把食物吃到嘴里。他认为绘画是静态的瞬间的视觉艺术,心灵的艺术,心灵的交流需要载体,他选择了绘画,但用什么材料无所谓,最终表现的无非是一个心境。

-----摘自孙莉的文章(刘奇伟-画出内心的感悟)

绘画是刘奇伟内心的独白。他认为,绘画是人类的梦想的再现,可能是噩梦,但更多的是美梦。画家所梦想的人生,通过画面来表现传递感染更多的人,绘画是自己的心灵通向其他心灵的最佳途径。在他的画里,总有种理想境界,一叶扁舟,三两归禽,暗影浮动,柳枝低迎。在他心里,绘画并不是完全表述现实,而是超越现实的一种梦想。像诗、像歌。李白诗曰:“白发三千丈。”真的有三千丈吗,没有,这就是诗情画意。这也是刘奇伟要的境界。---摘自(天下画界)

艺术这个东西是要有不同的,不要去强求相同。各民族、各地区的作家创作出来的东西有不同的风格、形式、气魄,这是好的。如果都相同起来,那不是艺术而像机器生产。当然,艺术大的原则还是同的,但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表现有所不同。不同就是他的成就。————潘天寿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努力。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什么?”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智慧……靠了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船赶路吧!”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所谓经验、传统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生命不能太负重。”----佛教故事

最简单的说欣赏绘画就像买衣服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她的款式图案”,可能我们的选择大部分都是简单的抽象图案,或者根本就是单色或一块白布,我们都能从中发现美,而且每个人都能谈出美的道理,但是张这些图案搬上画布或纸上作为绘画作品时,她的美我们都看不懂了?不是美不存在了,是我们的一种心理定势--审美定势造成的,认为画就应该是像达芬奇或齐白石的,其实绘画和衣服一样只是一个载体,欣赏绘画包括抽象绘画只要你像给自己选衣服一样都可以辨别她的美和丑,欣赏画就像买衣服一样简单”。----摘自本人文章(绘画欣赏)

我和刘奇伟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默默做事,勤恳努力的人,既画油画也画国画,他不张扬以至于很少把画拿出来给别人看,这使我很难给他的作品一个系统的评价。多年的交往,我知道他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具有独立的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才智,具有对生活的热爱和一颗善良的心,具有丰富的阅历和艰辛的探索精神。作为画家有这些足够了。——程征(摘自西安电视台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