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大汶口之名始见于明,因地处牟汶、瀛汶、石汶、柴汶、泮汶“五汶”汇流交叉口,“五汶”汇成大汶河。大汶河上古有渡口,故名大汶口。北岸的村镇也就叫大汶口镇。五汶汇流后的大汶河滚滚西流,成为全国独有的倒流河。


牟汶河因流经商周时期的牟国所在地牟城而得名。嬴汶河流经春秋齐嬴邑,故名嬴汶。柴汶河因流经西汉柴县故城而得名。泮汶河之名更是源于北魏《水经注》:水出分水溪,源与中川分水,东南流经泰山东。《泰安县志》记载分水溪一源两分,半西南流至界首,北折达于清源;半东南流至桃花峪,因名“泮汶”,分水一半也。

只有石汶河之名记载简单,因流经石汶村,故名石汶河。石汶村在哪里?汶河岸边的村庄。当然和古牟国,齐赢邑,汉柴县无法媲美。也没有《水经注》命名的大来头。那么,石汶河之名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我认为河流的名字,可能与源头、流经地有关,也可能与河流的特点有关。可能先有河流的名字,后有岸边村庄的名字。也可能以流经地的名字命名河流。


石汶河在古代是有名的害河,汛期来临,山洪暴发,汹涌澎湃,波浪翻滚,吞没土地和村庄。旱时,河道断流干涸,赤地千里。解放后五六十年代疏浚河道,建成了黄前水库,才变害为利。

另有一记载也能旁证一下这个观点。黄前水库的正北面有石屋志村,据《泰安县志》载:村原名“石屋寨”。清顺治初年进士王度故里。王度曾在此石屋内教书,人们以石屋为志,故取名“石屋志”。石屋志村三面环山,分北山、东山、西山,南面是一盆地,一条大河从中蜿蜒流过,流入黄前水库。


村中大河就是石汶河的支流,村南的盆地,广义上看就是现在黄前水库位置。是否因石屋志村是石汶河的一个源头,又因此村闻名,称石汶河,也有可能。

石汶河下游两岸有东、西、赵、杨、禹、卞、康七个石汶村,还有一个公家汶村。这也佐证了先有石汶河名字,岸边村庄系借河命名。


这样看来,牟汶、赢汶、柴汶皆以流经地命名。沧海桑田,源远流长。泮汶,石汶系以河流特点命名,一个分的半水,一个铺满卵石。画龙点睛,入木三分。